何以在道德普遍性中实现差等?--论东亚儒者的《西铭》诠说  

How to Realize the Differentiation in Moral Universality?-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Western Inscriptions by East Asian Confucians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李浩然[1] Li Haoran

机构地区:[1]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

出  处:《世界哲学》2023年第1期114-123,共10页World Philosophy

基  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性其情:玄学向理学的演进与转化”(项目编号:20ZXC008)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杨时与程颐关于《西铭》的讨论在经过“体”与“用”、“理一”与“分殊”两层概念诠释上的演进之后,最终指向了何以在道德普遍性中实现差等这一问题。儒学东传之后,此问题得到了东亚儒者的关注与回应。韩国儒者李退溪把《西铭》视为“求仁”之学,并提出“求仁”的实践必须从以自我为中心的差等关系中展开,并由此形成了“亲切求仁”的主张。日本儒者山崎闇斋受容了李退溪的观点,进一步明确了“求仁”过程中发挥道德主体自觉的重要性,提出“仁之意思滋味”只能在“亲切处”得以体认的看法。在李退溪和山崎闇斋的这种回应下,东亚儒学之主体性亦随之凝塑。

关 键 词:《西铭》 李退溪 山崎闇斋 道德普遍性 亲切求仁 

分 类 号:B3[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