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覃优军 刘晓琳 Qin Youjun;Liu Xiaolin
机构地区:[1]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1731
出 处:《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18-22,共5页Journal of Pu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基 金:教育部2020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一般项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路径与评估方法研究”(20JDSZK085)。
摘 要:网络异化是指网民在非理性认识和使用网络的过程中被网络所反噬、控制和役使,网络成为支配、压抑、束缚和否定人的外在异己性力量,对网民个体生存与社会发展造成负面效应。网络异化实质上是人的本质的、价值的、实践的异化,是符号自我与原子自我、虚拟实践与现实实践的错位及变异,是网络技术化生存固有的生存悖论和意义危机。网络异化的特征凸显为滋生场景普遍性、表现形式多样性、触发成因复杂性、危害后果结合性和矫治措施综合性,演进阶段历经逻辑起点之主体准备、逻辑展开之迷恋崇拜和逻辑结果之网络至死,演进机制包括符号表达机制、欲望驱动机制和需求补偿机制。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对待网络诚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觉以“主人翁”姿态理性进行网络化生存。
分 类 号:G641[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