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袁立国[1] 沈质洁 YUAN Li-guo;SHEN Zhi-jie
机构地区:[1]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长春130012 [2]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西安710100
出 处:《黑龙江社会科学》2023年第2期16-22,共7页Social Sciences in Heilongjiang
基 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博士扶持项目“马克思政治哲学视域下美好生活观研究”(2022C2)。
摘 要:抽象与物化是马克思拜物教批判理论中的两个重要范畴。马克思认为,抽象虽然作为观念存在于思维中,但它们并不源自思维,而是一种源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现实抽象”。“现实抽象”集中体现为价值规律,它是商品拜物教内在神秘性的“幽灵”。“现实抽象”以物化的形式表现自身,物化现象作为人的对象性存在的异在形态,是前资本主义劳动转变为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历史性结果。对抽象和物化的分析表明,两者分别从商品内部存在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及其借以表现自身的物象关系的外观两个方面凸显了拜物教“可感觉而又超感觉”性质,由此表征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受抽象统治”的生存境遇。也就是说,拜物教批判不仅仅是对人和物的社会关系颠倒性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同时还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人”的生存境遇的存在论批判。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