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陈赟[1] Chen Yun
出 处:《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22年第4期106-116,共11页CHINESE PHILOSOPHY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礼运学的综合研究”(18AZX009);江苏省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中心和智库建设项目(2014);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科研创新计划(201701070005E00053)阶段性成果。
摘 要:梁漱溟将文化视为民族生活的样法,而生活则是事的无尽相续,是活动与过程,而不是实体。生活被视为意欲推动的向上奋进,生活意义不能从目的论进路加以建构,而在于当下的创造,即对现成性的突破。这意味着从已成之我与昨日世界走向未成之我与新的可能世界,是“生”机、“活”力显现的过程;至于将宇宙人生作为一个整体而寻找其目的以确立意义的做法恰恰规避了当下的创造,反而滋生生活的意义之惑。“生活”作为一种向上的创造,其动力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时期被系于意欲,但1950年代以后则被系于理性。理性不同于注重分别的理智,而是在生命要素(如知-情-意、理智-情感等)的平衡力与统一力。理性才是生命之所以具有活力、人之所以能够创造文化宇宙的根本。在以“上帝之死”为背景的虚无时代,如何建构生活意义已成为现代人最大的“生存之惑”,而梁漱溟的哲学则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某种来自中国文化的思路。
关 键 词: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人生之惑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