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国思维中的数理、图理与式图——以北大秦简《鲁久次问数于陈起》为中心  

Mathematical and Graphical Reasoning with Shi-graphs in Early China:Centering on Beida Qin Bamboo Slips Lu Jiuci Asks Chenqi for Numbers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刘未沫 Liu Weimo

机构地区:[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北京102488 [2]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出  处:《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22年第10期32-45,共14页CHINESE PHILOSOPHY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柏拉图《蒂迈欧》与亚里士多德《论天》比较研究”(20CZX03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简帛阴阳五行类文献集成及综合研究”(20&ZD272)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与西方因果思维相对,早期中国思维常被称为关联性思维,其特点常被认为是模糊的和前逻辑的。但实际上,早期中国最初一些核心要素的关联,有其自身逻辑和底层架构。近年来大量出土的数术文献,为我们指示出理解这种逻辑和架构的两个关键要素,即数与图像。过去认为早期中国与数有关的图像要么是为实际功用而创作的符号系统,要么是有寓意性的象征图像;但与此相反,它们(如三方三圆图、七衡六间图、十二律周期图)是关于实在的或自然的模型(如太阳回归周期的模型、音律回归周期的模型),背后有复杂的数理知识,只是被降维呈现在了二维图像上。在对事物的模型化和图像化过程中,将事物看作数学对象、寻找周期性并将其投射为图像,是其典型思维过程。民间占卜用的式图与基于数理知识的模型化图像有相同的思维,式图扩大了整个关联系统,对关联观念的固定化有重要作用。对于秦简《鲁久次问数于陈起》所指示出的任何早期中国思维特征的总结,都是放在与各种其他出土材料和相关传世文献,甚至是与其他文明的对比中进行的,因而绝非个例。

关 键 词:关联性思维  周期性 图像化 模型 式图 

分 类 号:O11[理学—数学] K877.5[理学—基础数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