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苟东锋 GOU Dongfeng
机构地区:[1]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上海200241
出 处:《管子学刊》2023年第2期54-70,共17页GuanZi Journal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名’为考察背景的儒家知识论研究”(17BZX124)。
摘 要:传统儒学若要在现代社会开出新的天地,就必须对儒学能否容纳科学的问题予以积极回应。目前为止,对此问题思考得最为深刻的依然是牟宗三。牟氏提出“坎陷论”,将科学与儒学的关系理解为如何在儒学的架构中为“知性”安排一个恰当位置的问题。此论诚可贵也,却也面临诸多批评。其中,论者的一个主要不满在于人们往往认为“知性”是舶来品,若将其嫁接进中学,未免令人生疑。然而,“知性”虽是西学所擅长,但却并非其独有。因此我们可以变换思路,从中国学术内部来思考在儒学中如何安顿“知性”的问题。实际上,中国文化“重智”的一面在先秦名家有突出的表现,其主要标志在于“物”观念的独立及与之相应的“名”的独立发展道路的开辟。因此,儒学中“知性”要素的发展有赖于扬弃“人贵于物”的传统立场,进而正视“物”的观念,而这一设想在儒学的根柢层面是可以找到根据的。从一定程度而言,一种名家式的儒学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应当的,这将属于兼容了科学维度之后的一种未来儒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