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卢俊豪
机构地区:[1]中山大学哲学系博士后流动站,广东广州510275
出 处:《道德与文明》2023年第2期153-166,共14页Morality and Civilization
基 金:广东省社科规划青年项目(GD21YZX0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21M693693);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课题(2020GZGJ04);广东省社科联2020年“扶持省社科类基础学科学术性社团发展”项目。
摘 要:如何理解道德情感的本质,如何将之区别于其他的情感,进行这些区分的标准是什么,这些问题一直是困扰道德情感主义的根本性难题。为回应这一道德情感与其他情感之间的“混并难题”,情感主义理论必须厘清和论证何谓道德情感。在哲学史上,休谟曾依据一种“人性科学”的方法论,一方面在“印象”和“观念”的心灵哲学中,揭示了情感的普遍心性结构;另一方面在他者情感之“观念”向我们自身情感之“印象”的转变中,剖析了“同情”这一强有力的心灵机制。正是根据同情与道德情感的本质关联,我们可以建构出道德情感的特定心性结构。由此,借助于休谟的道德解剖学计划,道德情感得以不再混并于其他情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为道德情感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心性”思路。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4.95.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