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符号到文化:朱莉亚·克里斯蒂娃的汉语情结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曾军[1] 

机构地区:[1]上海大学文学院

出  处:《文艺争鸣》2023年第5期76-83,共8页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当代中国对话主义文学理论的话语建构研究”(项目编号:22AZW003)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法国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有许多理论家对中国文化,尤其是汉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德里达、拉康、罗兰·巴特、索莱尔斯、克里斯蒂娃等。德里达界定各种传统的西方形而上学的关键在于揭示语言和文字间不稳定的边缘。在这个意义上,汉语真正构成了西方的语言结构的“外部”:但这并非是一种对立或互斥意义上的外部,而是真正游弋于语言内部的开放的、异质性的维度。

关 键 词:西方形而上学 罗兰·巴特 克里斯蒂娃 法国结构主义 索莱尔斯 后结构主义 德里达 浓厚的兴趣 

分 类 号:I0[文学—文学理论]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