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郝若辰[1] Hao Ruochen
机构地区:[1]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出 处:《文学遗产》2023年第4期91-99,共9页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古典文学经典文本分析与研究”(项目编号18ZDA23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典诗歌声律的统计分析与研究”(项目编号20AZW010)阶段性成果。
摘 要:自清人至王力总结的各种违反近体诗声律模型的句式,皆可从永明体到唐代声律理论的框架中获得历史性解读。对现存唐代诗歌进行全面统计,可知特殊句式“平平仄平仄”是规避“蜂腰”病犯的永明经典句式“○平○平仄”留存至唐代的结果,作为“平平平仄仄”的变体补充了“仄起仄收式”,使之与其他三类基本律句形式占比相当,同时也解释与验证了这类句式多用于律诗尾联出句的推断。此外,其他所谓的“拗救”规则都只是根据平仄颠倒相配的声律原则,在同声字连用较多的情况下采取的常用规避方法。统计显示,无论改变第三字声律的“小拗”还是“对句相救”的“大拗”,于唐人而言皆不存在“必救”的规律,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唐人声律观念与后世拗救规则的乖违。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