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构的道德知识如何可能?  

How is Fictional Moral Knowledge Possible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陈常燊 CHEN Chang-shen

机构地区:[1]山西大学哲学学院

出  处:《伦理学研究》2023年第4期37-43,共7页Studies in Ethic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分析的西方哲学史研究”(19AZX013)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当前美学与元伦理学交叉研究中的一个前沿论争是,虚构作品是否或应否包含道德知识?围绕此问题产生了道德主义与非道德主义的分歧,其背后是对于人类道德之本性的不同理解。非道德主义的四种不同版本具有一定的说服力,但是在解释力上仍有不足。借助模态分析,基于下述三个论证,本文捍卫了一种“新道德主义”。首先,虚构的道德知识的可能性奠基于道德情境的差异最大化原则、道德主体的差异最小化原则。其次,该知识的可能性有赖于关于人生意义知识的整体性原则。最后,该知识的可能性有赖于虚构作品的下述“溢出效应”:虚构作品不仅能提供关于内部道德的外部道德知识,还能向人们展示某些突破逻辑矛盾律的“不可能的道德知识”。

关 键 词:虚构 道德情境 道德主体 道德知识 溢出效应 

分 类 号:B82-0[哲学宗教—伦理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