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永明[1] LIU Yongming
出 处:《汉语言文学研究》2023年第3期106-115,共10页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基 金:中国艺术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生学研究”(项目批准号:2020-1-20)阶段性成果。
摘 要: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这一论断。毛泽东之前,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没有明确提出过这一反映论认识论表述。从哲学认识论角度看,这一表述可以说是对恩格斯—列宁辩证法思想和苏联哲学认识论的综合,毛泽东也将这一论断归在列宁名下。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来看,这一表述虽然和列宁的哲学反映论认识论有很大的联系,但它的理论来源和发展过程较为复杂,呈现出革命文艺理论在综合诸多反映论艺术观和“镜子说”的基础上形成的另外一种发展脉络,它的发生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艺反映论受到诸多质疑,而对中国文艺反映论发生之初的反机械直观、重视实践等特性的了解,也许能够改变我们对文艺反映论的一些偏见或者不公正的看法。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22.175.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