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范式何以成为可能?——社会翻译学学理基础探究  被引量:3

How Did the New Paradigm Become Possible?--An Exploration of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the Sociology of Translation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邢杰[1] XING Jie

机构地区:[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510420

出  处:《上海翻译》2023年第5期6-11,共6页Shanghai Journal of Translators

基  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编号:GD20CWY13);2019年广东省普通高校特色创新类项目(本科)(编号:2019WTSCX022)。

摘  要:社会学于翻译学而言究竟有何效用?社会翻译学在翻译学中构成新范式的学理基础何在?本文尝试针对上述提问作出探索,内容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社会学与翻译学的问题域、翻译学演进发展的必然逻辑与翻译学价值目标实现的客观需求。研究发现两个学科的问题域密切相关,翻译学演进发展必然导向社会学思维,而且借鉴社会学有助于翻译学价值目标的实现,此亦具体体现为三个层面:第一,社会学有助于揭示翻译社会生产过程背后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因素;第二,社会学有助于阐明以译者为代表的系列异质性行动者的互动沟通关系;第三,社会学有助于探索新的翻译实践内容与方式对翻译系统分化与演化发挥的功能与产生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指出,当前深入分析社会翻译学构成的学理基础,将有助于追本溯源、加深认识,以推动后续的创新发展。

关 键 词:社会翻译学 学理基础 问题域 范式 系统 

分 类 号:H059[语言文字—语言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