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彭麒蒙 Peng Qimeng
机构地区:[1]南京大学哲学系
出 处:《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3期54-60,共7页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基 金:2023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马克思对异化概念的第二次建构及其理论意义”(KYCX23_0003)。
摘 要:唯物史观确立之后,马克思在其公开出版的文本中逐渐减少了使用“异化”概念,这尤其表现在《资本论》的手稿与《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版、法文版的对比中:在《资本论》的手稿中,马克思不仅再次启用了异化概念,并且形成了以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认识为基础的异化批判理论;而在正式出版的《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版中,尽管有着同异化批判相类似的理论表述,但马克思却几乎不再明确使用“异化”这一概念,甚至在第一卷的法文版中又对仅剩的异化概念作出进一步的替换和删减。异化概念的大规模隐退并不代表着马克思对异化批判思路的放弃,而是因为他想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中通过重构异化批判理论,来更清晰、更深刻地揭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内在矛盾性与其外在表现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
分 类 号:A81[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33.9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