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秦楠 郑航[3] QIN Nan;ZHENG Hang
机构地区:[1]华南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中心 [2]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3]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出 处:《伦理学研究》2023年第3期27-34,共8页Studies in Ethic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法治社会建设中青少年的社会认同与公正观培育研究”(BEA180117);华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培育基金资助项目“智媒体时代青少年网络社会认同的危机识别与教育应对研究”(22SK11)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理性主义德育模式下的公正观教育,把学生视为理性的存在,重心落在公正价值的认知和判断上,远离学生具体的社会生活,忽视认同、情感、体验等非理性因素对公正观形成的影响,致使公正德性难以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出发,社会认同是公正观形成的心理基础,基于社会认同的公正观教育寓于社会共同体之中,诉诸个人的共同体经验,强调社会身份,在群体资格的认知、理解和双向承认中,引导个体自主性地生成公正品格,实现自我的意义和价值。基于此,公正观教育既要在个人层面发展公正理性,又要在社会认同的层面兼顾公正的社会经验,并在目标、方法、价值上进行社会认同转向,从培养“公正观”向塑造“社会正义者”的目标转变,从公正认知向群体资格体验的方法延展,从自我保存向社会公益的价值转向,整合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同,促进公正自我的同一性发展。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5.88.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