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2]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出 处:《江西社会科学》2023年第9期114-120,共7页Jiangxi Soci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学阐释学的中外话语资源、理论形态研究与文献整理”(19ZDA26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清末大学堂与近代社会文化变动研究”(22YJAZH127)。
摘 要:当前,中国话语之路围绕传统与现代之关系,从现代转化议题过渡到当代中国阐释学的建构上,主流是由二元断裂趋向于连续性的观点,并从一种资源型思维转向用对话阐释的态度去重建传统与现代的连续性。阐释学更新了人们看待传统的观念,将传统从一成不变的教条转化为当代视野下不断地被发现的过程,将其从被审视的知识对象中解放出来,恢复其自我反思与言说的能力,由此极大地激活了传统向现代生成的多重面向及潜能。对于当代中国阐释学建构而言,公共交往问题的重要性更甚于理解的自性问题,而中国古代阐释实践根本上就是作为言语交际手段和话语实践方式存在的,且自有一套渊源有自的概念和术语体系。当代中国阐释学建构的逻辑起点不应是对西方阐释学的理论回应,只能是立足中国问题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相互生成。在这条道路上,重新整理古代阐释传统及其概念范畴,参与当代中国阐释学的公共理性建构与话语体系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