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韵书“鞾”字无反语原因考  

The Explor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Xue()without Fanqie(反切)in Early Rhyming Reference Work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储泰松[1] Chu Taisong

机构地区:[1]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安徽芜湖241002

出  处:《语文研究》2023年第4期31-37,共7页Linguistic Research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重大研究专项“早期梵汉对音文献集成及研究”(项目编号:18VJX083)成果之一。

摘  要:“鞾”本是北方方言词,隋代以前主要见于北方文献,南方文献罕见。在早期韵书里,“鞾”置于歌韵但无反切注音,原因是没有同等音韵地位的反切下字。通过仔细梳理唐以后文献里“鞾”字的注音类型,并仔细考察北方少数民族语言中“靴子”一词的说法,文章认为:“鞾”是一个外来词,传入伊始读火戈反,后因原典语言的语音发生变化,致使在汉语语音格局内无法为其注音;“鞾”字从注不出反语到有反切注音,是汉语音系与阿尔泰语系语言相互接触、相互制约的必然结果,反映出外来词在进入汉语的过程中会影响汉语的音节结构。

关 键 词:鞾(靴) 反切注音 语源 语言接触 阿尔泰语系语言 

分 类 号:H113[语言文字—汉语]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