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陈赟[1,2] Chen Yun
机构地区:[1]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2]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
出 处:《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0期52-67,共16页Fujian Tribune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精神突破视域中的《齐物论》秩序哲学研究”(23AZX009);江苏省公民道德与社会风尚协同中心和智库建设项目研究成果;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观基础研究(21JZD018)。
摘 要:“见之于行事”作为中国历史意识的原则,内嵌到中国的经史传统之中,形成了不是以空言(概念、理论、学说等)显明道义,而是即事明理、寓道于事的“道事合一”的基本原理。这一原理意味着儒家历史形上学的在道与事之间建构的原初关联,道的显现不能脱离人所行之事,道之显现优先于道之存在,以事显道凸显了儒家历史形上学的实践品格。基于道事合一,儒家思想突显了道体的开放性,这意味着道并不能被圣人和经书所垄断,而是向一切个人的探寻秩序和意义的生存实践敞开,而每个人的体道实践及其不同表达都构成了人类文明展开的环节,对道体的参与即是对文明的参与。在此意义上,“道事合一”的历史形上学走向的是文明史观。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