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以《寻隐者不遇》为例探究古诗“暗示性”特征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周灿辉 

机构地区:[1]湖南省岳阳市云溪区云溪中学

出  处:《作文成功之路》2023年第33期40-41,共2页A Successful Way to Compositions

摘  要:中国古诗大多寥寥数语,细细探究却余味无穷,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古诗语言有极强的暗示性,犹如琵琶半遮面,既能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又能激发探究的欲望。唐代诗人贾岛曾写了《寻隐者不遇》一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只有20字,层层分析,恰能体现这一特点。直观分析,三问三答,故事情节非常简单:我去找我的一个住在乡下的朋友。

关 键 词:中国古诗 暗示性 激发探究 直观分析 《寻隐者不遇》 寥寥数语 余味无穷 层层分析 

分 类 号:G62[文化科学—教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