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圣传[1] Li Shengchuan
出 处:《社会科学战线》2023年第10期144-153,共10页Social Science Front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研究专项项目(18VXK01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0FZWB018);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六届高等院校“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资助项目(161090)。
摘 要:反映论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原则,主张人的认识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除认识论、反映论外,还蕴含着其他丰富多元的方法论思想。在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继承中,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等论著集中阐发并系统发展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受列宁思想影响,从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文学艺术和美学问题均沿袭认识论思维模式,并对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文学艺术和美学话语产生铸型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爆发的“美学大讨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改造的背景下,列宁阐明的反映论同样成为经典引据,由此在科学反映与审美活动的混同中导致对美学问题的讨论裹足不前。在对哲学认识论的质疑和反思中,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生产论、价值论、实践论的逐步引入和方法转向,美学问题讨论在视域调整中才得以纵深推进,显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方法论上对反映论的艰难突破。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美学 美学大讨论 方法论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