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换喻及其翻译的认知性探讨  

A Study of the Cognitive Nature of Poetic Metonymy and Its Translatability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周红民[1] ZHOU Hongmin

机构地区:[1]南京晓庄学院,南京211171

出  处:《当代外语研究》2023年第5期167-175,共9页Contemporary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基  金:2021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精品工程外语类课题——基于“OBE”理念的翻译实践课程研究(编号221SWC-2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换喻作为一种思维现象应用于语言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重点是换喻的思维性质、喻体和本体之间的思维关系以及换喻的语用功能,但是对于诗性换喻的认知分析,以及诗性换喻能在多大程度上翻译到另一种语言之中进行认知阐释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尝试从认知角度解释诗性换喻的特性,认为诗性换喻不是单一的由A激活了B的指代关系,而更在于A激活了B的整个框架以及与这一框架相关的其他框架,由此产生丰富的情感意义;由于诗性换喻对两类读者所唤醒的认知场域不尽相同,其可译性问题值得探讨。据此,考察各路译家对《长恨歌》的换喻翻译,从中总结了三类情形:(1)换喻在译文中再现;(2)换喻在译文中浅化;(3)换喻在译文中消解,从认知层面解析了换喻翻译何以如此的缘由。

关 键 词:诗性换喻 认知 翻译 

分 类 号:H315.9[语言文字—英语]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