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物性/不及物性”:一个回溯至“兴”的诗学讨论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冯强[1] 

机构地区:[1]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出  处:《文艺争鸣》2023年第10期53-58,共6页

基  金:国家社科一般项目“百年‘兴’论流变研究(1919—2020)”(项目编号:22BZW01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现代文学文体理论整理汇编与研究(1902—1949)”(项目编号:17ZD275)阶段性成果。

摘  要:唯一“拯救”物的一种语言是文学语言。(1)西渡认为,以唐为界,中国古典诗歌分别侧重于“物”和“意象”,他把“意象”视为“对于物的观念”而与“物(象)”区分开,意象是间接的写法,物象则是具体和直接的写法,唐以后,意象遮蔽了物象(2)。沿这一思路,王子瓜认为胡适的《蝴蝶》为中国诗歌引入一种“直面物的精神”,他在废名对胡适的评论中看到“一个决定性的诗歌意识”,即对“意象”与“物”的区分,“将物视为意象的写作者、批评者所看到的只有诗歌作为文本的层面”(3)。区分“物”和“意象”,目的是使诗歌跳出文本层面,能够与生命发生更深层次的关联。

关 键 词:中国古典诗歌 《蝴蝶》 废名 诗歌意识 文学语言 及物性 胡适 诗学 

分 类 号:I052[文学—文学理论]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