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冯强[1]
机构地区:[1]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出 处:《文艺争鸣》2023年第10期53-58,共6页
基 金:国家社科一般项目“百年‘兴’论流变研究(1919—2020)”(项目编号:22BZW012);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现代文学文体理论整理汇编与研究(1902—1949)”(项目编号:17ZD275)阶段性成果。
摘 要:唯一“拯救”物的一种语言是文学语言。(1)西渡认为,以唐为界,中国古典诗歌分别侧重于“物”和“意象”,他把“意象”视为“对于物的观念”而与“物(象)”区分开,意象是间接的写法,物象则是具体和直接的写法,唐以后,意象遮蔽了物象(2)。沿这一思路,王子瓜认为胡适的《蝴蝶》为中国诗歌引入一种“直面物的精神”,他在废名对胡适的评论中看到“一个决定性的诗歌意识”,即对“意象”与“物”的区分,“将物视为意象的写作者、批评者所看到的只有诗歌作为文本的层面”(3)。区分“物”和“意象”,目的是使诗歌跳出文本层面,能够与生命发生更深层次的关联。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4.10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