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钟志贤[1,2,3]
机构地区:[1]江西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 [2]江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高等研究院 [3]江西师范大学江西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中心
出 处:《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3年第12期1-1,共1页Digital Teaching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摘 要:当下,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一种现象级议题,有关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方法、策略、路径、设计、逻辑,乃至指标、标准和框架等文章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一现象蕴含着高度共识: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然而,对于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来说,林林总总的“实践方略或良策”不过是对底层逻辑的认识折射或表征。没有对教育数字化转型底层逻辑的正确认识,所谓的转型方略很容易滑向缘木求鱼或郢书燕说,甚至南辕北辙。何为底层逻辑?简单说来,就是事物背后蕴藏的最本质原理、基本运行机制或认知与实践的规制。底层逻辑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遵循问题的本质去寻求问题解决之道。换言之,底层逻辑即“常识”。常识就是不变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本质性的原理和规律。常,是不变,无常是变化。“知常曰明”。比如,不论何种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改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育人”。尊重常识即遵循底层逻辑,是探寻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方略的前提。那么,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呢?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91.13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