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书燕说

作品数:48被引量:15H指数:2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相关作者:徐娟张昭军刘松来李嘉翼雷颐更多>>
相关机构:江西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更多>>
相关期刊:《中小学数字化教学》《杂文选刊(中旬版)》《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学刊》更多>>
相关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文笔清新,持论稳健,悬念迭出,饶有兴味”——樊树志《国史十六讲》荐读
《语文学习》2024年第11期83-85,共3页赵志伟 
这一次我们推荐樊树志先生的《国史十六讲》,原因有二:其一,了解和熟悉中国历史是我们语文教师题中应有之义。特别是当下强调学习传统文化,教材增加了不少古诗文,要讲解好这些作品,教师务必要熟悉历史,不然就会出现郢书燕说一类的笑话...
关键词:古诗文 悬念 语文教师 国史 郢书燕说 文笔 荐读 历史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底层逻辑被引量:1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3年第12期1-1,共1页钟志贤 
当下,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一种现象级议题,有关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方法、策略、路径、设计、逻辑,乃至指标、标准和框架等文章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一现象蕴含着高度共识: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 实践方略 高度共识 认知与实践 运行机制 郢书燕说 人的意志 解决之道 
壬戌学制与新文化运动被引量:2
《文史天地》2019年第12期4-7,共4页雷颐 
一个重要的思潮或文化运动,其“文本”意义总是深嵌于社会之中,倘脱离其社会背景,无视其后果,便无法正确、深入分析它的意义.但在思想、文化史研究中,人们却总是习惯于把思想家的言论、话语作为唯一的研究对象.这种习以为常的“唯文本...
关键词:新学制 文化史研究 壬戌学制 先驱人物 新文化运动 郢书燕说 独白 习以为常 
"燕书郢说"?"郢书燕说"!
《咬文嚼字》2019年第3期35-35,共1页刘曰建 
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的《红楼艺术》(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9月出版)中写道:“然而,面对着这等重大的中国‘叙事美学’中的课题,视而不见,置而不论,掩耳盗铃,是对不住中华文化,枉为中国人了,所以又必须努力尝试,来为之做些解说——或者只...
关键词:人民文学出版社 “郢书燕说” 叙事美学 中华文化 中国人 周汝昌 解说 课题 
历史·文化记忆·翻译:从“郢书燕说”谈起
《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2018年第2期27-42,共16页付添爵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8)“文化记忆下史学典籍英译重构新时代中国形象研究”(18YJC740016);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2017)“文化记忆与翻译研究”(17YY18);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7)“‘文化记忆’下的红色旅游品牌翻译研究”(YY172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历史、文化记忆与翻译存在一个彼此联成、环环相扣的内在逻辑。'郢书燕说'式隐喻揭示了文化记忆如何通过'经典'重构与认同来塑造历史面貌,而与文化记忆共生的翻译又以一种'大翻译'的阐释模式挖掘文化记忆并对历史进行再塑造。历史、文...
关键词:历史 文化记忆 大翻译 建构 认同 
错置·误读·曲解——韦伯的解释困境及其武断解析
《中国不动产法研究》2018年第1期293-295,共3页刘云生 
一作为国外学者,马克斯·韦伯数十年来致力发掘、阐释中国文化,虽有方法论上的偏差和认识论上的失误,结论可质疑、可商榷之处更是不乏其例,但其用心之良善、用功之精勤,势难否认。据实而论,无论是'闯人者',抑或是'外部人',韦伯都没有'...
关键词:郢书燕说 异域文化 
阅读,本位和越位
《中文自修》2018年第7期29-30,共2页周陶富 
有个成语叫“郢书燕说”。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是说在解释文章时曲解了原意,但有时可能也表达出了有价值的观点。钱锤书在〈围城)中也说过:误解,圣解也!阅读,一是读出作者心中的唯一的哈姆雷特,二是读出自己心中的哈姆...
关键词:阅读 越位 本位 “郢书燕说” 哈姆雷特 韩非子 
郢书燕说
《百柳(简妙作文中学生必读)》2016年第9期41-41,共1页
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
关键词:中学生 作文 语文学习 课外阅读 
郢书燕说
《中华活页文选(初二)》2016年第7期52-53,共2页
译文 郢城有一个人给燕国的国相写信。他在夜里写,烛光不够亮,就对拿蜡烛的人说:“举烛!”说着就在信里误写上了“举烛”两个字。“举烛”并不是信里要说的意思。燕国国相接到信以后解释说:“举烛,是崇尚光明的意思;崇尚光明,...
关键词:燕国 意思 读书人 崇尚 治理 
“设贡举”还是“设乘舆”?
《文史知识》2016年第6期104-107,共4页王瑞来 
校勘古籍,凡有讹误,除明显者径改之外,均当出校,说明校改所据。诸本互异,据他本改底本,改正过程包含了校勘者的是非判断。好的校勘记,不光罗列所据校改版本,还应当明确下断语,指出校改理由。这不仅是一种取信读者的负责任的做法,也体现...
关键词:校勘者 郢书燕说 贡举 彭百川 互异 统类 邮发代号 署置 整理者 世说新语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