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曹振华[1,2] 苏丽娜[3] Cao Zhenhua;Su Li'na
机构地区:[1]山东社会科学院 [2]山东师范大学 [3]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 处:《山东社会科学》2023年第12期52-60,共9页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域下的‘左联’文论及其资料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2&ZD281);山东省第二批齐鲁文化名家项目“改革开放四十年鲁迅研究热点问题综论”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鲁迅的文学阶级性主张在现代历史上与现实政治关联紧密,因此长期在政治层面备受推崇。但这种推崇只是肯定其斗争性,遮蔽了其理论的完整性与超越性。由此导致在拨乱反正的年代,鲁迅对梁实秋理论的批判被当成斗争理论遭遇误读、质疑。在现代文学史教学和研究中,许多学者述及那场关于文学阶级性的论争,往往简单地称鲁迅是主张文学表现阶级性的“阶级论”者,梁实秋是主张文学表现人性的“人性论”者。事实上,鲁迅的文学阶级性主张,全面完整地表达了属于文学本体性的见解,对文学表现人生和文学对人生的艺术表现做出了全面的前瞻性诠释,并非只针对梁实秋,也是对当时左派理论家的批判,同时纠正了梁实秋代表的“新月”派文学观和创造社、太阳社代表的“革命”派文学观的理论错误。就其理论意义而言,鲁迅的文学阶级性主张是从根本上维护文学与人性。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