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陈苏珍 Chen Suzhen
机构地区:[1]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福建师范大学闽学研究中心
出 处:《哲学研究》2024年第2期76-85,共10页Philosophical Research
基 金:福建师范大学廉洁文化研究中心项目“儒家仁学思想与‘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政德观培育研究”(编号VJ-2245)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以公言仁”诊诠释出理学天人共同体视域下的正义观。宋儒程颐直言“公最近仁”,而程颢与阳明言仁皆可上溯至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共同体思想。朱子则将万物同一性诉诸于“理”的终极实在,将“仁”诠释为万物皆备之“公共底道理”,并导向存天理之公与去人欲之私的修身工夫,及至王阳明将仁阐发为能断是非善恶的价值尺度。从朱、王对北宋仁论的回应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道学在处理美德与正义的关系中隐含的理论脉络,即由“以公言仁”所展现出的普适义和不偏私的公正性。这贯通了对传统儒学“天人合一”至道学“万物一体”的理解,其实质不仅在于说“理”也在于言“仁”。“仁”的公共性特征与普遍性意义的开显丰富了新时代道德建设的传统思想文化资源。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