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湛晓白[1] Zhan Xiaobai
出 处:《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22年第5期72-87,共16页MODERN HISTORY OF CHINA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文化视野下的民国国语运动研究”(17BZS078)阶段性成果。
摘 要:清末新政时期,清廷推动建立新的国民教育体系,通过建设统一的国家通用语言和文化塑造国民、培养国家认同。新的学制章程将指向汉语的“国文”和“官话”(国语)设定为基础科目,同时确立了“书同文”和“语同音”的制度目标,由此改变了王朝时代“各语其语”的状态,初步实现了教育领域内的语文统一。这一改革,得到了内地边疆一体化、宪政改革等制度建设的助推,体现了汉语作为主体民族语言的文化优势。与此同时,传统的清朝“国语”一满语、满文仍保留了一定的生存空间。其时,革命派和立宪派的满汉语言观,也从舆论层面对官方语文建设有所呼应和影响。新“国文”“国语”的强势崛起,说明建设统一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化乃民族国家时代大势所趋,而新旧“国语”并存,则揭示了这一进程的不彻底性及族群制约因素。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0.248.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