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晓白

作品数:24被引量:76H指数:5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清末国语运动国语罗马字民国时期文化史更多>>
发文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语言文字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中国文化研究》《文史知识》《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兰州学刊》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情感的现代性与情感史研究——评《施剑翘复仇案:民国时期公众同情的兴起与影响》被引量:2
《近代史研究》2023年第6期128-140,M0004,共14页湛晓白 
美国华裔历史学者林郁沁所著《施剑翘复仇案:民国时期公众同情的兴起与影响》一书,是利用情感史方法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开创性著作之一。该书以施剑翘复仇事件为个案,透视由该案所引起的一种基于“孝”和“侠”的集体情感,对于20世纪30...
关键词:情感史 公众同情 情感政治 公共领域 
清末国家语文统一与满汉族群关系变化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2022年第5期72-87,共16页湛晓白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文化视野下的民国国语运动研究”(17BZS078)阶段性成果。
清末新政时期,清廷推动建立新的国民教育体系,通过建设统一的国家通用语言和文化塑造国民、培养国家认同。新的学制章程将指向汉语的“国文”和“官话”(国语)设定为基础科目,同时确立了“书同文”和“语同音”的制度目标,由此改变了王...
关键词:“国语” 语文教育 满文 族群权力 
“时间”一词在近代中国的流播与使用
《文史知识》2022年第4期35-40,共6页湛晓白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近代中国时间观念再研究--以时间新名词新概念形成和传播为中心”(项目编号:16YJC770037)的阶段性成果。
众所周知,“时间”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词语之一,今天我们对时间的认识已远超古人的敏感。然而,晚清时,“时间”一词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仍然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口语词语,它更多地是出现在书面语言之中。事实上,“时间”一词在近代中国...
关键词:历史学者 书面语言 现代汉语 流播 语言学 文化史 近代 
现代文化转型视野下的汉字拼音化实践--以国语罗马字为中心的考察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2022年第2期113-127,共15页湛晓白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文化视野下的民国国语运动研究”(17BZS078)。
新文化运动期间,“汉字改革”的话题在《新青年》上保持了持续热度,用罗马字母创制独立的汉语拼音文字,成为一些新文化人的理想预案。新文化运动之后,伴随着国语运动的进一步展开,一方面出现了若干有利于创制汉语罗马字母拼音文字的现...
关键词:国语运动 国语罗马字 注音字母 钱玄同 
清末民国时期有关“东南互保”的历史记忆与现实政治被引量:3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12-21,30,共11页湛晓白 景凡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晚清美国驻华领事制度研究”(19YJC770027)的研究成果。
东南互保是义和团运动期间爆发的一个重大政治和外交事件,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独特而深远的影响。一直以来,学界对“东南互保”的研究集中于对相关史实的考索,而鲜少注意作为历史事件的“东南互保”与现实政治之间的纠葛。由于“东南...
关键词:东南互保 历史记忆 联省自治 地方主义 
清末国家语文统一与满汉族群关系变化被引量:7
《历史研究》2021年第5期77-100,M0005,M0006,共26页湛晓白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文化视野下的民国国语运动研究”(17BZS078)阶段性成果。
清末新政时期,清廷推动建立新的国民教育体系,通过建设统一的国家通用语言和文化塑造国民、培养国家认同。新的学制章程将指向汉语的"国文"和"官话"(国语)设定为基础科目,同时确立了"书同文"和"语同音"的制度目标,由此改变了王朝时代"...
关键词:“国语” 语文教育 满文 族群权力 
现代文化转型视野下的汉字拼音化实践——以国语罗马字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4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111-125,共15页湛晓白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文化视野下的民国国语运动研究”(17BZS078)。
新文化运动期间,"汉字改革"的话题在《新青年》上保持了持续热度,用罗马字母创制独立的汉语拼音文字,成为一些新文化人的理想预案。新文化运动之后,伴随着国语运动的进一步展开,一方面出现了若干有利于创制汉语罗马字母拼音文字的现实...
关键词:国语运动 国语罗马字 注音字母 钱玄同 
清末来华西人歌谣收集活动的文化史考察——以韦大列和何德兰为中心被引量:5
《民俗研究》2021年第4期122-134,160,共14页湛晓白 赵昕昕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新文化史视野下的民国国语运动研究”(项目编号:17BZS078)的阶段性成果。
早在1918年北京大学学者开启全国范围内的歌谣征集活动之前,意大利外交官韦大列和美国传教士何德兰就已经开始在北京收集儿童歌谣,并先后辑成《北京歌谣》和《孺子歌图》两部集子。韦、何二人接触中国歌谣的动机不尽相同,吸引前者的是...
关键词:韦大列 《北京歌谣》 何德兰 《孺子歌图》 歌谣运动 
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新进境--第四届“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晋阳学刊》2020年第4期140-145,共6页湛晓白 
2019年11月1日至3日,第四届"近代文化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参会学者围绕中国近代文化史中若干宏观性、前瞻性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研讨,在理论方法的探索上贡献了不少富有建设性的意见,表现出如下特点:显示了直面历史重...
关键词:中国近代文化史 理论方法 社会文化史 新文化史 
政治文化建设中的改造礼俗思想——以国民政府时期陈果夫的相关论述为中心被引量:2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63-76,共14页湛晓白 
礼俗是考察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维度,国民党政要陈果夫,在国民政府时期发表了大量有关礼俗改造的著述和言论,为我们认识礼俗互动的近代形态提供了个案。作为"标准党人",陈果夫礼俗改造的设想首先是官方本位的——他试图最大限度地...
关键词:礼俗改造:国民政府时期 陈果夫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