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何剑平[1] He Jianping
机构地区:[1]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4
出 处:《复印报刊资料(宗教)》2022年第3期42-55,共14页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其东传研究”(16JJD73000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敦煌变文全集”(14ZDB095)。
摘 要:敦煌写本中有一些诗歌作品,是与口头文学密切相关的书面文学作品。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依据文献、文物(敦煌写本)遗存(造像记)三方面材料,对P.2054《十二时(普劝四众依教修行)》等六种写本作了重新讨论。通过六本互校,阐释了它与讲唱文的关系和用途。认为此《十二时(普劝四众依教修行)》作于九世纪中叶,由廊州开元寺观音院主智严传入敦煌,因智严名号甚为杰出,故无名氏作品多附丽于智严名下,以广流传;始为说法化俗之作,后经辗转传抄,成为具多种宗教用途的作品:一是脱离了斋会讲,略去文末的讲例词(解座文),作为敦煌学郎书写或信众持诵的劝善之文;二是节去作者署名,抄录旧文(祖本)作为讲唱读本,通用于《法华经》《阿弥陀经》及《无常经》等多种讲唱经文之场所。不仅为《法华经讲经文》《阿弥陀经讲经文》《无常经》解座文的创作提供素材,同时也为讲经文表达无常等主题以及仪式内容的偶颂撰写准备必要的语汇。就《十二时》对讲经文所发生的深刻影响而言,P.2133号《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三)》是极为典型的例证。透视该讲经文与《十二时》中同时呈现的“六时礼忏”及唱念“弥陀净土”的现象,可以看到自陈隋以来天台宗所倡法华忏仪的持续影响,而《十二时》与法华经讲经文中同时记载的反映普通民众参与地藏信仰“十斋日”的日常活动与持诵《法华经》观世音名号、唱念弥陀往生西方的结合,是中土法华信仰民间化的重要表征之一,直接导致唐代窟地藏题材造像中出现地藏菩萨与阿弥陀佛、救苦观音新“三圣”的组合形式。若追溯其渊源,则与隋唐以还中国天台宗的倡导和传承密不可分。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