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剑平

作品数:35被引量:53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更多>>
发文主题:佛教维摩诘信仰讲经文《维摩诘经》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发文期刊:《古典文学知识》《宗教学研究》《文学遗产》《云南艺术学院学报》更多>>
所获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中土法华注疏中的音乐供养观及其影响
《世界宗教研究》2023年第8期30-48,共19页何剑平 萧龙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其东传研究”(16JJD730005);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敦煌变文全集”(14ZDB095)。
音乐供养是法华信仰的表现形式之一,自东晋以还,中土法华经注疏在宣说、注释《法华经》中与音乐供养有关之文献时形成音乐供养观,集中体现在对两类名义的认识:一是乐神紧那罗王和乾闼婆王所奏法乐的名目及内容;二是关于音乐与供养之关...
关键词:法华注疏 音乐 供养 影响 
西晋名士“约言”观之成因及其文学影响被引量:1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6期66-75,共10页何剑平 刘学涛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其东传研究”(16JJD730005)。
“约言”是西晋名士对于清谈语言的讲究,是理想谈论必备的条件之一,对两晋南北朝文学有至深影响。论辩推重“约言”较早反映在西晋东都洛阳的名士群中,以乐广、阮瞻等为代表,它的生成既有中土论辩强调“理足则止”“不务烦辞”的言语传...
关键词:西晋名士 “约言”观 论辩传统 佛典传译 两晋南北朝文学 
民间俗曲与佛教讲经文之关系论略--以《十二时(普劝四众依教修行)》与P.2133号《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三)》为例
《复印报刊资料(宗教)》2022年第3期42-55,共14页何剑平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其东传研究”(16JJD73000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敦煌变文全集”(14ZDB095)。
敦煌写本中有一些诗歌作品,是与口头文学密切相关的书面文学作品。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依据文献、文物(敦煌写本)遗存(造像记)三方面材料,对P.2054《十二时(普劝四众依教修行)》等六种写本作了重新讨论。通过六本互校,阐释了它与讲唱...
关键词:十二时 讲经文 法华礼忏 弥陀净土 
民间俗曲与佛教讲经文之关系论略——以《十二时(普劝四众依教修行)》与 P.2133号《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三)》为例被引量:1
《敦煌学辑刊》2021年第4期47-66,共20页何剑平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其东传研究”(16JJD73000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敦煌变文全集”(14ZDB095)。
敦煌写本中有一些诗歌作品,是与口头文学密切相关的书面文学作品。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依据文献、文物(敦煌写本)、遗存(造像记)三方面材料,对P.2054《十二时(普劝四众依教修行)》等六种写本作了重新讨论。通过六本互校,阐释了它与讲...
关键词:十二时 讲经文 法华礼忏 弥陀净土 
三教论衡研究的新突破——刘林魁《三教论衡与唐代文学》述评
《世界宗教研究》2021年第5期182-185,共4页王亚龙 何剑平 
"三教",指儒教、佛教和道教。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改造儒学,"从理论上彻底完成了宗教信仰的神权、儒家伦常的父权和政治统治的皇权的三位一体化"①,儒术独尊,成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并且具有了浓重的神秘主义色彩。道家在发展中不断吸收...
关键词:阴阳五行学说 三教论衡 早期道教 鬼神信仰 五斗米道 神仙思想 唐代文学 儒教 
早期佛教中的论议轨式论略
《世界宗教文化》2021年第5期45-53,共9页何剑平 赵婕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6JJD730005)阶段性成果。
早期佛典保留了论议规则的最初模型,即论议双方在辩论过程中应守的行为准则。可概括如下:一、在论议的内容上,必须是与佛法"有饶益者";二、论议要讲究逻辑;三、论议不得妄语;四、在佛教论议双方礼仪及风度规范方面,推重善论,倡导"柔濡...
关键词:早期佛教 论议 轨式 
从谢灵运《答范特进书》看佛教赞体创作与南朝社会风尚被引量:1
《中华文化论坛》2020年第3期44-61,156,157,共20页何剑平 
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其东传研究”(项目编号:16JJD730005)成果之一。
本文从创作时间、创作缘由、文体来源及体制特点等方面,对谢灵运《答范特进书送佛赞》及相关问题进行了考察,本文认为:这篇作品产生于元嘉二年(425),是谢灵运写给范泰的一封书信,它全面真实反映了刘宋元嘉初年名士阶层的佛教活动以及佛...
关键词:谢灵运 立寺 造像 赞颂文学 
印度佛教的论议及其生成背景被引量:1
《宗教学研究》2018年第4期110-116,共7页何剑平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其东传研究"(16JJD730005)阶段性成果
本文考察了印度佛教论议的名义及其生成背景,认为印度佛教论议是一种判决经典真伪、以种种异文句义解释佛说的学术辩论活动,它肇始于古印度爱好神学辩论的文化传统,它的产生与佛陀说法的广略有直接关系,也与佛陀时代百家竞进、善论者为...
关键词:佛教论议 解释佛说 六师外道 
徐陵的诗文创作与佛教经论被引量:2
《文学遗产》2018年第5期64-79,共16页何剑平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项目编号16JJD730005)阶段性成果
徐陵的诗文创作与佛教经论之关系至为密切。佛教元素对徐陵诗文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一是徐陵将《阿毗昙》论议思辨之风格引入文体(书体)写作;二是"现见""比知"此类原本用于因明或佛教辩论术的概念,在佛教讲论中启发了梁陈诗人更细致地感...
关键词:徐陵 佛教经论 书体 句法 创作 
从佛教论议文献看南北朝的儒释道三教融合被引量:2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192-195,共4页何剑平 
我想从佛教论议的视角略谈南北朝的三教融合问题。论议又作论义,它由两人或多人参与,通过论辩双方的往返问难以显扬正理。佛教论议,在印度原为一种判决经典真伪、以种种异文句义解释佛说的学术辩论活动,(1)在东汉未年传入中土后成为...
关键词:三教融合 南北朝 佛教 儒释道 文献 辩论活动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