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曾海军[1]
机构地区:[1]四川大学哲学系
出 处:《复印报刊资料(哲学文摘)》2023年第4期9-10,共2页PHILOSOPHY DIGEST
摘 要:认识论不仅塑造了西方哲学史的基本面貌,也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开展方式。如牟宗三在《心体与性体》的序中写道:“了解有感性之了解,有知性之了解,有理性之了解。仿佛一二,望文生义,日感性之了解。意义厘清而确定之,日知性之了解。会而通之,得其系统之原委,日理性之了解。”由感性、知性到理性,这是认识论刻画认识过程的三个基本层次。就此而言,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声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于人的普遍与必然,力图通过认识论的三个层次获得阐明,恐怕非常困难;他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常常被质疑为独断的宣称,理由也往往来自认识论的视野。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2.97.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