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恻隐之心,非人也”——一种非认识论的普遍必然性阐明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曾海军[1] 

机构地区:[1]四川大学哲学系

出  处:《复印报刊资料(哲学文摘)》2023年第4期9-10,共2页PHILOSOPHY DIGEST

摘  要:认识论不仅塑造了西方哲学史的基本面貌,也决定性地影响了中国哲学的开展方式。如牟宗三在《心体与性体》的序中写道:“了解有感性之了解,有知性之了解,有理性之了解。仿佛一二,望文生义,日感性之了解。意义厘清而确定之,日知性之了解。会而通之,得其系统之原委,日理性之了解。”由感性、知性到理性,这是认识论刻画认识过程的三个基本层次。就此而言,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声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于人的普遍与必然,力图通过认识论的三个层次获得阐明,恐怕非常困难;他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常常被质疑为独断的宣称,理由也往往来自认识论的视野。

关 键 词:不忍人之心 普遍必然性 公孙丑上 西方哲学史 望文生义 牟宗三 基本层次 知性 

分 类 号:B017[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