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郑妞[1] Zheng Niu
机构地区:[1]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
出 处:《语文研究》2024年第2期11-21,共11页Linguistic Research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面向上古汉语知识库的出土文献词汇语法研究”(项目编号:22JJD740003)的资助。
摘 要:词头“阿”兴起于汉代,最初为阴声韵平声。魏晋以后“阿”词头的用法开始盛行,从唐宋格律诗的平仄规律和宋元时期的音注材料可以推知,中古的词头“阿”读为入声。结合历史文献和现代汉语方言材料,文章推测是“阿某”作为称谓名词的双音节化及其词义的虚化,促使词头“阿”发生了“舒声促化”。元代开始,随着北方话中入声的消失,北方通语中词头“阿”不再读入声,北京话读成阴声韵[a],而江浙一带则保留了入声的读音,从曷韵[ɑt]演变为屋韵[uoʔ]。至晚到清代中晚期,随着北京话地位的提高,“阿”阴声韵[a]的读法逐渐获得正统地位,后被吴地方言借入,但受到其原本读为入声的影响,读为了[aʔ],成为今天吴地各方言词头“阿”入声读音的来源。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27.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