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林乾 Lin Qian
机构地区:[1]青岛大学历史学院
出 处:《世界宗教文化》2024年第2期145-152,共8页The World Religious Cultures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早期佛教缘起说文献和思想研究”(编号:20AZJ001)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一般认为,佛教有自己的哲学体系和形而上学作为其实践的基础。本文探讨早期佛教经典中“境界”(visaya/visaya)的概念,说明“境界”既代表经验的领域,同时也是语言的作用域或框架是一一一个词只在它自己的领域内才有指称作用,而在这个语义框架之外则是无意义的。早期佛教在这一点上与逻辑实证主义哲学家鲁道夫·卡尔纳普(Rudolf Carnap)的“语言框架”的主张非常相似。卡尔纳普认为相对于语言框架的外部问题(即形而上学问题)没有意义,无法给予直接的肯定或否定回答。佛经中佛陀拒绝回答所谓“无记”的问题也类似于卡尔纳普拒绝形而上学的态度。诸如“无常”“缘起”等教义尽管在现代读者看来属于形而上学的范畴,但在早期佛经中应该理解为对经验的描述,而不是形而上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