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轮回”与历史认知——尼采时间美学的观念生成及其人文意义  

Eternal Reincarnation&Historical Cognition:Conceptual Generation&Humanistic Significance of Nietzsche’s Time Aesthetics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姚思宇 YAO Siyu

机构地区:[1]南京大学文学院

出  处:《汉语言文学研究》2024年第2期106-113,共8页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摘  要:尼采的《不合时宜的沉思》在批判“历史学”中呈现其时间美学的生成。如同歌德重视“自然”的历史观,布克哈特的文化史研究注重直观和艺术感受力,并因其保守立场而强调对历史的持续性考察。而尼采基于“现代教养”导致人格削弱等问题,重点批判了“历史学的过量”。他提出“非历史”和“超历史”的认知方式,主张通过遗忘和封闭自身视域乃至将目光转向永恒的存在,克服“科学统治生活”对现代人的身心困扰。因而不同于布克哈特的悲观主义,尼采进一步发现了叔本华的“真诚的英雄主义”,即能够把握自身的形而上学性,在每一刻的翻转与肯定中提升生活情感。这标示着尼采“永恒轮回”时间美学观念的生成,其人文意义在于推动现代主体形成理解自我、把握现时、改造世界的能动性契机。

关 键 词:“永恒轮回” 历史学批判 尼采 时间美学 布克哈特 

分 类 号:B83-0[哲学宗教—美学] I01[文学—文学理论] B516.47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