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陈徽[1] Chen Hui
机构地区:[1]同济大学哲学系,上海200092
出 处:《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23年第5期53-63,共11页CHINESE PHILOSOPHY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道家政治哲学研究”(项目批准号:20BZX050);上海市哲学社科规划“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课题“出土简、帛文献与道家思想从先秦至汊代的衍变”(项目批准号:2018ZJX008)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在晚周流行的齐物诸说中,道家之说最为系统与深刻,在治道上的影响也尤其深远。道家的齐物观发轨于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它首先意味着一种以均平、公正之心观物与应物的基本立场。基于此立场,先秦道家皆主张君主无为而治,以万物自化为至治理想。不过,先秦道家对于齐物内涵的理解及其治道之说也存在着耐人寻味的演变:在老子,他本着“齐物”之心充分肯定了万物的自我成就能力;在庄子,他在顺承老子思想的同时,进而将至治之成描述为“藏天下于天下”,且谓此“藏”是“公天下”的表现;至黄老道家,尽管他们仍不乏包容万物之心和与众共治的理想,但在列国竞争日益激烈的时势下,学者对于齐物的理解也逐渐趋于功利化和法家化,以至产生了“齐万不同”的专制之论。齐物内涵和相应治道观念的这种演变,既与道家思想自身演绎的逻辑性有关,也是它对天下趋于一统之势回应的结果。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18.19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