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 邵世恒(译) Hans Sluga
机构地区:[1]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系 [2]西北大学哲学学院 [3]西北大学外国哲学研究中心
出 处:《世界哲学》2024年第4期134-148,共15页World Philosophy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意图、约定与存在:关于空名同指示现象的研究”(项目编号:22FZXB089)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从第一页开始就一直是个谜,至今依然如此。根据其开篇断言,事实总和构成世界,而事态总和划定逻辑可能性空间。但事实是什么?可能事态是什么?我们为何需要考虑它们的总和?弗雷格和罗素是第一批努力应对这些解释性问题的人。《逻辑哲学论》日益增多的二手文献表明我们是多么容易沉溺于其诠释学中。然而,更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能从维特根斯坦的字里行间取到哪些实质性哲学教益。事实表明,至少有三条教益。第一条是,罗素和《逻辑哲学论》时期的维特根斯坦非常依赖的“事实”概念在哲学上是脆弱的。相反,我们的注意力要转向世界的“事实性”这一更宽泛的概念。第二条是,我们能够、也必须从事实和模态两方面来思考世界,但如此做时,我们必须把可能性的、而非必然性观念作为初始的,同时必须把可能性看作是纯然虚拟的、而非事实的。第三条是,如果我们要理解逻辑、科学和伦理,就必须将世界视为一个整体。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16.232.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