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旭东[1,2]
机构地区:[1]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 [2]纽约大学东亚研究系
出 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4年第7期1-50,共50页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Studies
摘 要:1933年2月,萧伯纳环球旅行途中经过中国,在中外媒体与社会各界激起各种兴趣和议论。鲁迅同萧伯纳的会面并无实质性,但却通过杂文体的“看”与“颂”,向读者指出来访者的“伟大”,又借萧这个“平面镜”揭露本地社会场域里的变态与偏狭。萧伯纳访华恰逢鲁迅上海时期“杂文的回归”开端,它在鲁迅此时写作中的投影,彰显了“伪自由书”写作方法的某些本质性特征,即以精悍的“短制”,切入虚假与不自由的客观性及具体性;同时在词语句法的修辞原点上揭穿种种系统性作伪,指点各色时代性荒诞。在此过程中,创作者鲁迅凭借其独有的语言技巧,在严酷的书报检查制度下,为新文学保留并开辟了言说与表达的空间。鲁迅同萧伯纳间无形的文字之交,实质为杂文同世界文学的深层共振与共鸣,它展现出鲁迅文学“上海时期”的风格发展,即在伪自由条件下行使杂文的自由,在对非真理的考据辨析中再现真理的事实性和普遍性。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