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建模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 [2]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049
出 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4年第8期2478-2495,共18页Scientia Sinica(Terrae)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988102)资助。
摘 要:湿地生态系统因其强大的固碳潜力已经成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长期解决方案之一,然而湿地生态系统的关键碳循环过程仍然缺少系统性的总结.在保护和修复湿地的背景下,实现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倍增技术途径还缺少一致的认识.本文对沼泽及泥炭湿地、河流及河岸湿地、湖泊及湖岸湿地、河口及滨海湿地四种主要湿地类型的光合碳吸收、微生物碳分解和碳沉积埋藏等碳循环关键过程进行梳理和总结.基于碳循环关键过程,进一步提出了碳汇倍增的三种技术途径,即植被固碳增汇技术、土壤碳减排技术和碳沉积埋藏技术.针对三种增汇途径又进一步细化了每种途径下的关键技术,对碳汇技术在不同湿地类型下的碳汇效应进行定性描述,并结合中国湿地区域特征给出了对应区域湿地保护和修复方法,为中国湿地生态系统碳汇倍增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分 类 号:X171.1[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P595[天文地球—地球化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