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艾欣 Ai Xin
机构地区:[1]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
出 处:《文艺研究》2024年第8期27-38,共12页Literature & Art Studies
基 金:北京外国语大学“双一流”建设重大标志性项目“斯拉夫国家社会与文化研究”(批准号:2022SYLZD041)成果。
摘 要:“形象思维”概念由19世纪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首次提出,旨在表明艺术区别于哲学和科学的特质——通过塑造形象来直接认识世界、体悟真理。这一理论在随后的俄国文艺界得到继承和发展。1917年,什克洛夫斯基在形式主义的语境下批判“形象思维”,指出艺术各门类的共性和目的并非对形象的“省力”式运用,而是借由视觉增加感知事物的难度,进而形成陌生化的审美效果。而在20世纪50年代末“解冻”文化的背景中,柯日诺夫又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了别林斯基原初概念里对个人作为艺术创作主体的强调,指出个性化的形象是艺术创作的最小单位,与艺术思想具有不可分性。在视觉艺术理论的视域下,通过回溯“形象思维”的原生性概念及其在20世纪两种新解的内涵与成因,可以窥见“形象思维”理论遗产在诠释艺术创作基本问题时始终具有的开放性和多元性。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3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