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伦理探源:“朋友”伦理的起源与演变  被引量:1

Exploring the Origins of Confucian Ethics:The Genesis and Evolution of"Pengyou"Ethics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徐嘉[1] Xu Jia

机构地区:[1]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6

出  处:《道德与文明》2024年第4期50-61,共12页Morality and Civilization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3AZX005)。

摘  要:在甲骨文中,“友”的象形义是佑助、友爱。在商周金文及先秦经典文献中,“友”“朋友”指称宗族兄弟,故产生了“兄弟友爱相助”的伦理规范。春秋时期,“朋友”开始指称非血缘的伦理关系,而儒家学派所倡导的“朋友”伦理包含了两种不同的伦理关系:一是“同师曰朋,同志曰友”,其相互“责善”的要求与“以友辅仁”的道德目标规定了志同道合之友的伦理规范;二是将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交往对象视为“朋友”,于是“信”成为普遍的伦理要求。战国时期,孟子确立了“五伦”,使“朋友有信”最终成为一种重要的伦理规范,而孟子以友道论君臣之义,彰显了友道伦理中的平等意识。两千多年来,儒家严格意义上的“君子相友,道德以成”的交友之道,与一般意义上的“朋友有信”,共同构成了儒家的友道伦理传统。

关 键 词: 朋友 责善 以友辅仁 朋友有信 

分 类 号:B824.2[哲学宗教—伦理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