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变奏曲:清末戏曲表演与国家认同塑造——京剧《四郎探母》的象征政治学分析  

The Variation of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The Chinese Opera Performance and the Country Identity Building in Late Qing Dynasty Focusing on the Symbolic Politics Interpretation of Peking Opera Called Silang Visits His Mother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程昊 Cheng Hao

机构地区:[1]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出  处:《民族艺术》2024年第4期150-159,共10页National Arts

摘  要:民间文艺作品因其在塑造政治认知方面具有强大力量,素来是国家关注的重要对象。风靡晚清的京剧《四郎探母》能够基于复杂策略塑造出双元正统认同,满足了构建“满汉一体”新国家认同观的官方需要,因而被晚清宫廷大加推崇,成为具有“高代表性”的象征。但晚清政府未能借助该剧有效增强国家认同,因为该剧又是一种具有“高延展性”的象征,其丰富而复杂的属性极具弹性、易于移变。在国家认同塑造中能够发挥更大作用的多是“低延展性-高代表性”的象征。

关 键 词:政治象征 国家认同 《四郎探母》 京剧 象征政治学 

分 类 号:J821[艺术—戏剧戏曲]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