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象征

作品数:89被引量:249H指数:9
导出分析报告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更多>>
相关作者:王海洲马敏张晓峰邱珍郑一卉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更多>>
相关期刊:更多>>
相关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宋代军乐在政治象征、社会文化宣教中的功能与角色探究
《当代音乐》2025年第2期160-162,共3页王子玉 
本文以宋代军乐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与历史研究法,分析其在政治象征与社会文化宣教中的功能与角色,并进一步结合宋代军事秩序重构下军乐的政治象征化、多场域实践中三位一体功能展示、“崇文抑武”政策驱动的文化补偿效应,以及地缘...
关键词:宋代军乐 政治象征 社会教化 历史背景 
政治象征视角下军人形象变迁对军人核心价值观养成的作用探析
《源流》2024年第10期59-62,共4页姜国瑞 
军人形象是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的人格化象征,军人形象的变迁折射出军队核心价值的形成历程。如何通过塑造积极的军人形象影响核心价值观养成,在现实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存在亲民性与政治性、艺术性,时效性与持久性,理想性...
关键词:政治象征 军人形象 核心价值观 
十六国胡族政权的指南车复原及其政治象征意义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9期150-159,共10页尚永琪 洪寅欣 
作为传说中的帝王仪仗,指南车对于华夏王朝而言,不仅意味着精妙的制造技术,更意味着彰显正统和帝王权威的政治象征意义。指南车的传说可上溯至上古时期,而最早的指南车实物则为三国马钧所作。魏晋时期,指南车作为帝王出行仪仗,进入大驾...
关键词:指南车 十六国时期 帝王仪仗 华夏化 政治象征 
从“赤”到“红”: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红色”词义的演变
《党史研究与教学》2024年第4期81-95,共15页陈良 
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红色”的政治象征意义随俄国十月革命的宣传而广泛传播。中国知识精英受传统语境和日语影响,以“赤旗”“赤色”指代共产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随着“赤化”与“过激”相关联,媒体的有意渲染和政敌之间的互相攻...
关键词:红色 赤化 红旗 红军 政治象征 
忠孝变奏曲:清末戏曲表演与国家认同塑造——京剧《四郎探母》的象征政治学分析
《民族艺术》2024年第4期150-159,共10页程昊 
民间文艺作品因其在塑造政治认知方面具有强大力量,素来是国家关注的重要对象。风靡晚清的京剧《四郎探母》能够基于复杂策略塑造出双元正统认同,满足了构建“满汉一体”新国家认同观的官方需要,因而被晚清宫廷大加推崇,成为具有“高代...
关键词:政治象征 国家认同 《四郎探母》 京剧 象征政治学 
“大一统”视野下的袁世凯祀孔及其困局被引量:1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4年第2期134-144,共11页李俊领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近代中国礼制变革与国家治理研究》(项目批准号:22BZS095)成果。
以往学界讨论袁世凯祀孔多从其个人称帝与信仰危机的角度出发,若从“大一统”的视角进行观察,可呈现其新的历史面相。袁氏当国伊始,在争议声中将北京孔庙祀孔典礼纳入国家礼制,使之成为新“大一统”体制的重要一环。1914年9月28日,袁氏...
关键词:袁世凯 祀孔典礼 大一统 政治象征 礼仪制度 
程十发《歌唱祖国的春天》与社会主义春天的视觉建构
《美术观察》2023年第9期68-69,共2页李朝霞 段潇冉 
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建党百年绘画中的乡村叙事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1BYS009。
本文从图像学、民俗学、政治学角度分析《歌唱祖国的春天》展现的社会主义春天符号以及其所蕴含的政治寓意。《歌唱祖国的春天》契合了国家的视觉建构诉求。在画面内容上体现了深刻的身份认同、政治认同;画中春天的符号体现了程十发对...
关键词:程十发 《歌唱祖国的春天》 身份认同 政治象征 
徐訏《鬼恋》中“香烟”的物叙事研究
《世界文学研究》2023年第2期166-171,共6页王菡 
本文由徐訏《鬼恋》不同版本的比对入手,发现作家有意修改了小说中的香烟品牌,并在小说中加入了香烟作为“赠礼”的情节设计。以此为进路,本文以1938年单行本《鬼恋》中“香烟”的具体呈现方式为线索,展开“香烟”作为“礼物”与“物”...
关键词:《鬼恋》 香烟 礼物交换 物叙事 政治象征 
冲突—调适—象征:对新中国成立初期肖像政治的三维考察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23年第1期109-115,129,共8页许冲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中国纪念活动中的中国共产党肖像政治研究(1949-1956)”(项目编号:20YJA770014)的阶段性成果。
新中国成立初期,肖像政治领域冲突频仍,中国共产党对此屡加调适。冲突与调适,构成新中国成立初期肖像政治演进的基本轨迹。经由规范制备、仪式实践和机制调整等多维政治取径,个中冲突得以逐步化解,政治象征体系得以建立,象征政治之效亦...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肖像政治 政治象征 象征政治 
“致君尧舜”:政治传播视角下的宋代经筵考察
《中国文化与管理》2022年第1期64-73,227,共11页董熠 谢清果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华夏文明传播的观念基础、理论体系与当代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9BXW056);2019年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一般课题“作为媒介的圣贤:中华文化理想人格的传播学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经筵制度是一种帝王教育制度,萌发于两汉时期,在北宋得以制度化定型,此后被历朝所接受继承,其影响还辐射到了周边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的政权。经筵活动是包含了教化与政治双重属性的传播活动。作为针对帝王的教化传播活动,经筵呈现出传...
关键词:经筵制度 教化 道统 政治传播 政治象征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