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马新宇[1,2] Ma Xinyu
机构地区:[1]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外国哲学研究中心
出 处:《哲学研究》2024年第9期103-115,共13页Philosophical Research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康德前批判期和沉默期道德哲学研究”(编号17CZX055)的阶段果。
摘 要:较之康德后期论述的“上帝存有之本体论证明的不可能性”,学界对其前期关于“本体论证明的可能性”的讨论关注相对较少。笛卡尔派和沃尔夫派从概念出发证明上帝存在,前期康德对此予以批判,并重构出一种莱布尼茨式的、基于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的证明。这既可以解释,康德后期为何要给出一种强化版的本体论证明,因为前期证明没有足够考虑充足理由律;也可以回答,康德为何要修改存在论题,因为其否定性表述修改后能使批判的目的和指向更明确,也能弱化前期表述中可能带有的莱布尼茨色彩,其肯定性表述修改后可以肯定作为客体的对象本身,这对批判强化版本体论证明至关重要。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16.23.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