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陈维艳[1]
机构地区:[1]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出 处:《艺苑》2024年第4期70-74,共5页FORUM OF ARTS
基 金:2023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图像与观念:明清儿童图像中的儿童观与教育观研究”(项目编号2023SJYB1325);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重点人文科研平台“中国美术史中的儿童图像表达及应用研究基地”(项目编号KYPT202001R);2023年江苏省美育精品课程橱窗设计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明清绘画中的平民儿童形象塑造呈两种形态,一是家境富裕的儿童在绘画中呈健康活泼之态,享受游戏和教育;二是贫苦家庭的儿童多被描绘为辛勤劳作之态,极少享受教育与游戏。此现象背后反映的是同一阶层不同家庭对儿童的养育观念、养育方式及对儿童个体价值认知的差异,即富裕家庭注重儿童的教育与成长,贫苦家庭则重视儿童的劳动价值。文章以明清社会阶层划分标准为依据,将明清平民阶层家庭分为富裕和贫苦两类,进而选取代表性绘画作品,分析阶层属性与家庭差异在儿童形象差异化塑造中的体现,并指出明清绘画中平民阶层儿童形象差异化塑造背后体现了平民阶层的儿童观,包括儿童的家庭角色与责任、受教育类型以及游戏状态。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