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林雅琴 Lin Yaqin
机构地区:[1]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出 处:《道德与文明》2024年第5期122-130,共9页Morality and Civilization
摘 要:仁义关系是贯穿古典儒学始终的议题,董仲舒在诠释《春秋》时对“仁”予以特别的提揭,带来仁义之内涵与关系的新面貌。《春秋》学背景下的“仁”带来尊卑等级的松动,因此与严明尊卑界限的“义”隐隐抗衡。董仲舒将“义”的尊卑精神保留,以“仁”作为“义”的衡断标准,仁义的交融再造了全新的“义”之精神。董仲舒以人、我之分规定仁义各自的原则,使儒学传统中的仁义观与《春秋》之经典意识交相滋养,仁义新原则在其阐释《春秋》经义时被提炼出来,又转而成为提挈《春秋》学的底层原则。“仁”“义”被董仲舒纳入对《春秋》新王之道的设计之中,在政教视阈中体现为“文”“质”之别。董仲舒倡导“救文以质”以拨乱反正,亦即为尊卑礼义之别注入以仁为主导的真实人情。在《春秋》新王之道下,仁与义既区分明确,又相互辅弼,包含着董仲舒对周文之弊的反思。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