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欲之谓善:先秦儒家伦理中的“欲”  

What is Desirable is Good:The Concept of Desire in Pre-Qin Confucian Ethics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汪柔竹 Wang Rouzhu

机构地区:[1]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出  处:《道德与文明》2024年第5期165-176,共12页Morality and Civilization

摘  要:先秦儒家区分了不同阶次的欲望,包括与生俱来的本能、自我实现的需要与成德成善的追求等。道德实践的目的是使“所欲”与“可欲”相符合。“可欲”是对“善”的诠释:在应然的意义上,指行为主体内在自足的道德能力;在实然的意义上,指客观对象为人所需要的可欲性。先秦儒家对“可欲之谓善”“心之所可”等命题的诠释不囿于个体之域,而是指在自我与万物、他者的关系中作出合乎公共理性的抉择,体现了成己与成物的双重追求。先秦儒家对待欲望的方式围绕人性、人情之“实然”何以化为“应然”展开,其核心是“以道制欲”,因而涉及“善”如何可能的问题。

关 键 词:先秦儒家  可欲  应然 

分 类 号:B82-09[哲学宗教—伦理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