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后期文人观念与通俗小说教化意义的建构  

The Literati's Percep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oral of Vernacular Novels in the Late-Ming Period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吴宁远 李昌舒[1] Wu Ningyuan;Li Changshu

机构地区:[1]南京大学文学院

出  处:《明清小说研究》2024年第4期19-32,共14页Journal of Ming-Qing Fiction Studies

摘  要:明代中后期的通俗小说具备一种“教化为先”的特征,这种特征并非小说本身所有,而是受文人群体影响被逐步建构形成的。这种教化意义的产生,与文人对于文学正统性的要求紧密相关,中国古代文人普遍具备一种社会使命感,他们重视文学的教化意义,只有确定了通俗小说的正统性,才能安心投入这一领域。但通俗小说在具备正统性的同时,其中又存在一些看似并不正统的话语,如晚明拟话本中便多见对“情”的崇尚。事实上,这与正统并不矛盾。通俗小说中对“情”的崇尚,实质上是当时思想领域中重情思潮的反映,不满于“理”的异化,晚明思想家开始重新评估“情”的价值,要求“顺乎人情”,这可以看作一种建立新的社会秩序的尝试,符合正统的儒家理想。

关 键 词:通俗小说 文人 教化  正统 

分 类 号:I207.41[文学—中国文学] K248[历史地理—历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