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与“不材”之间——人的培养与传统的转化  

Between Worth and Worthlessness——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s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李若晖 Li Ruohui

机构地区:[1]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

出  处:《走进孔子(中英文)》2024年第5期1-9,共9页Thinking Through Confucius

摘  要:一约瑟夫·列文森在其名著《儒家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三部曲》([美]约瑟夫·列文森著,刘文楠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的开篇,延续了韦伯的思考,并从哲学思想与民族精神的角度,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在宋明的智识生活中,唯心主义哲学成为主流。此后,在17、18世纪,对于一些中国思想家而言,唯心主义占主导地位似乎是种灾难,他们因此正式与其一刀两断。这些早期唯物主义者的存在意味着什么?他们的存在是否意味着貌似稳定、传统主义的中国社会可能以其自身之力,在没有西方工业主义入侵的催化下,发展成有科学精神的社会?

关 键 词:唯心主义哲学 工业主义 传统主义 列文森 现代命运 香港中文大学 唯物主义者 人的培养 

分 类 号:B22[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G640[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