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刘毅青[1]
出 处:《东岳论丛》2024年第11期55-62,共8页DongYue Tribune
摘 要: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境界的基础上将诗歌分为“隔”与“不隔”,并标举不隔为诗歌的最高境界,却没有对两者进行明确的区分或者说在后来的学者看来,王国维的区分并不显豁。王国维从叔本华直观论来出发进行价值评判,认为“不隔”比“隔”更具审美价值。由此引发了对“隔”与“不隔”作为诗学概念其内涵、源流、意义的争议至今不休。而法国汉学家朱利安则从中国的过程性哲学思维出发,认为中国的诗歌都是间接的,迂回的。从他的角度看,中国诗歌的特质就是“隔”。两人观点截然相反,相映成趣。从中国诗歌的审美经验来看,他们从各自的视角对中国诗学的阐释,揭橥了中国诗学的某些特质,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以气氛美学为视角,将隔与不隔视为一种审美经验,作为检视二者的中介。不隔可以视为是读者融入气氛,能够通过诗歌直接里面体验到诗歌所呈现的气氛;而隔则是读者不能直接融入气氛,需要经过思考,形成了迂回的美感。从气氛美学角度来看,在中国的诗歌中,“隔”与“不隔”各有其美感,具有可营造性,或通透、或朦胧,并不存在高下之分。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