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何益鑫[1] He Yixin
机构地区:[1]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出 处:《中国哲学史》2024年第6期37-43,共7页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早期儒学视域中的孟子心性论研究”(项目编号:21CZX026)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生之谓性”是说“生而有的”即是性,这是“言性的原则”。但在人性问题中,以何者为性、如何了解人性,才是各家分歧之所在。故孟子对告子“生之谓性”的诘问,是以归谬的方式揭示形式的规定不能取代内容的讨论。若论性的具体指涉,七十子后学实已形成了“即心言性”的传统,对人性之善的部分、不善的部分同时予以肯定,多持人性有善有恶的主张。孟子一方面继承了“生之谓性”的传统,以“生而有”为言性之原则;一方面又继承了七十子后学“即心言性”的传统,就心的存有与活动以言性。他肯定了人人皆有“四端之心”,此可谓是人的“善性”;进而又将此“善性”认定为人所应当以之为性(所性)的内容,从而实现了从“善性”到“性善”的一跃。孟子对“善心”与“善性”的确认,源于卓越的生存洞见;以“善性”言“性善”,则取决于君子的生存决断。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24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