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益鑫

作品数:30被引量:47H指数:4
导出分析报告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更多>>
发文主题:孔子《周易》古义《中庸》文王更多>>
发文领域:哲学宗教理学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发文期刊:《晋阳学刊》《道德与文明》《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哲学研究》更多>>
所获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更多>>
-

检索结果分析

署名顺序

  • 全部
  • 第一作者
结果分析中...
条 记 录,以下是1-10
视图:
排序:
从“生之谓性”到“君子所性”——性概念的两重含义及孟子论性的旨趣
《中国哲学史》2024年第6期37-43,共7页何益鑫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早期儒学视域中的孟子心性论研究”(项目编号:21CZX026)的阶段性成果。
“生之谓性”是说“生而有的”即是性,这是“言性的原则”。但在人性问题中,以何者为性、如何了解人性,才是各家分歧之所在。故孟子对告子“生之谓性”的诘问,是以归谬的方式揭示形式的规定不能取代内容的讨论。若论性的具体指涉,七十...
关键词:孟子 性善论 生之谓性 君子所性 
“道法自然”:本原的两重分化及其统一
《哲学研究》2024年第8期45-55,127,128,共13页何益鑫 
“道法自然”是《老子》的核心命题之一。由于“四大”的限定,“自然”不能是四大之外的第五大,故传统主流意见认为道与自然应是同一关系。此路解说以河上公为代表,后又衍生出诸种大同小异的解法。但道与自然的同一性,与“法”字所蕴含...
关键词:老子自然 道法自然 本原 
“中庸”的理念、历史与实践——论作为“道学”著作的《中庸》被引量:2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27-47,共21页何益鑫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早期儒学视阈中的孟子心性论研究”(项目批准号:21CZX026)的阶段性成果。
《中庸》是一部以中庸之道为主题的道学著作。据《论语·尧曰》、古文《尚书·大禹谟》以及清华简《保训》等的记载,尧舜禹三代以来就已形成了以“中”为最高原则的政治传统。在相关思想叙事中,舜乃是中的思想的开端。他的“求中”、“...
关键词:求中 时中 子思 《中庸》 《保训》 
《大学》首句与周文政治理想被引量:1
《孔子研究》2023年第2期109-117,159,共10页何益鑫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早期儒学视域中的孟子心性论研究”(项目编号:21CZX026);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孔门成德之学的演进研究”(项目编号:17CZX033)的阶段性成果。
《大学》首句乃是全篇的宗旨所在。它以《周书》等所见的周文理想政治之传统为依据,提炼出儒学最高的实践理想。就其古义而言,“明明德”是在政治领域中显明其光明之德,亦即行明德之政。明德之政,除了恤民怀柔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选贤...
关键词:《大学》 明明德 亲民 文王 
论《中庸》古义
《复印报刊资料(哲学文摘)》2023年第1期62-64,共3页何益鑫 
《中庸》是子思的代表作。在儒学思想史上,《中》拥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南朝开始,它就受到了特别的关注。到了宋代,经过理学化的解释之后,《中庸》更与《易传》、《大学》等一起成为了理学的基础性经典。其“天命之谓性”的表述,被理...
关键词:天命之性 《中庸》 核心话语 思想模式 《易传》 理学化 《大学》 
庄子“天籁”解——兼论其对《齐物论》的奠基意义被引量:1
《哲学分析》2023年第1期75-88,197,共15页何益鑫 
《庄子·齐物论》开篇的“天籁”说,向无确解。南郭子綦对天籁的讲述简要而隐晦,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传统诸说,或依地籁说天籁,或抽象发挥三籁的比喻义,都不能在文本和思想上做到完全的贴切。其实,庄子的“天籁”继承自老子的“籥”喻...
关键词:庄子 齐物论 天籁 吾丧我 
德的生成——竹简《五行》篇的德行生成论及其思想史意义
《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22年第12期42-51,共10页何益鑫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竹简《五行》章句讲疏”(编号21JHQ032)的阶段性成果。
竹简《五行》篇的宗旨,是以“五行”为基础阐述心德的生成机制。仁、义、礼、智、圣五种德之行,是心德的基本构成要素。心德的生成,源于五行各自的生成及五行之间在生成中形成的和合关系。由于端始的不同,心德的生成呈现不同的道路。第...
关键词:五行 五行说 德之行 德行生成论 
论《中庸》古义被引量:3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17-28,共12页何益鑫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孔门成德之学的演进研究”(项目批准号:17CZX033);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早期儒学视域中的孟子心性论研究”(项目批准号:21CZX026);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竹简〈五行〉章句讲疏》”(项目批准号:21JHQ032)。
“中庸”即中庸之道,“中和”则兼“德”与“道”而言。“中”指中心之德,“和”指时中的行为。由“中”而“和”,实是以中心之德为基础,生发出时中的行为,包含了“以德摄行”或“摄行归德”的宗旨,同于《五行》所谓“五行皆形于内而时...
关键词:子思 《中庸》 中和  
德的生成——竹简《五行》篇的德行生成论及其思想史意义被引量:2
《哲学研究》2022年第8期53-63,共11页何益鑫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竹简《五行》章句讲疏”(编号21JHQ032)的阶段性成果。
竹简《五行》篇的宗旨,是以“五行”为基础阐述心德的生成机制。仁、义、礼、智、圣五种德之行,是心德的基本构成要素。心德的生成,源于五行各自的生成及五行之间在生成中形成的和合关系。由于端始的不同,心德的生成呈现不同的道路。第...
关键词:五行 五行说 德之行 德行生成论 
论孔子的人性观及其展开形态
《人文杂志》2022年第7期52-60,共9页何益鑫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早期儒学视域中的孟子心性论研究”(21CZX026)。
孔子的人性观颇难被确切了解。《论语》提到“性”只有两次。且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应是孔子死后子贡面对七十子后学盛行“性与天道”之论而为夫子真面目所下的正名之语。唯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代表了孔子关...
关键词:孔子 人性论 性与天道 性相近 
检索报告 对象比较 聚类工具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